以銅為鏡,源于銅石并用的新石器時代晚期,終結于玻璃鏡盛行的清代;四千年來,熠熠古鏡不但見證了古代中國的興衰更迭,更折射出不同時代的社會風俗、文化傳統、民族心理、宗教信仰、審美情趣和科技水平等,以銅為鑒,不僅能“正衣冠”,還可以“知興替”。戰國以后,銅鏡流行,可以隨身攜帶,也常鑲在鏡架、鏡臺上陳設室內。今天,我館為大家推薦的賀歲文物是“犀牛望月”銅鏡架。
“犀牛望月”出自道家著作《關尹子·五鑒》:“譬如犀牛望月。月形入角,特因識生,始有月形,而彼真月初不在角。”犀牛的角是彎曲的,且長在眼睛前部,視線受到角的影響,看到的月亮也是彎的,比喻見到的不全面。民間流傳更廣泛的寓意為翹首企盼幸福生活。相傳犀牛本是天上的神牛,奉玉帝御旨,下界傳達“一日一餐三打扮”,他卻傳達為“一日三餐一打扮”,玉帝便讓其下凡到人間造福。犀牛為了盡快解決人間疾苦,讓百姓生活富裕,安康,便每當月圓之日,回到天庭請求玉帝派財神爺光臨人間,助他一臂之力。從他上天庭那日起,人間便有了“犀牛鎮家靈,望月回天庭,殷誠月兒圓,財神來光臨”的順口溜。民間故事的衍生還有“仰頭朝天,想念玉貞”的動人傳說和“臣猶吳牛,見月而喘”的成語??傊?,中國民間多奉犀牛為神圣物種,有“天文之像”,而稱“望月之犀”。

“犀牛望月”銅鏡架
清(公元1616年-公元1911年)
通高15.5厘米,長30.5厘米
該鏡架,犀牛自然跪臥,回首呈望月狀。背上托起一彎月形部件,前飾祥云,后飾月牙,中有空槽,用于鑲插銅鏡。鑄造規整,紋飾精美,犀之雙目,目睛突出,極賦神采與靈氣,或脈脈注視著玉妝少女,或溫柔品味著歲月滄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