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秦朝的半兩錢,到宋代的交子,再到現在人們使用的人民幣,其鑄造、印刷技術都極其講究,但很少有人知道古代錢幣是怎樣鑄造出來的。濮陽博物館珍藏的王莽新朝時期的鑄幣模具——“大泉五十”銅錢范面范,恰為此提供了較好的實物見證。
公元9年,王莽“崩玉”建興,代漢而立,改國號為“新”。他依《周禮》推行新政,進行全面社會改革,數年間,僅幣制改革就多達四次。幣制多變,經濟混亂,結果造成了“農桑失業,食貨俱廢”的社會頹勢。盡管如此,莽新一朝的貨幣鑄造技術卻比從前有很大的提高。其料質的優良和文字的精美,都遠在前朝之上,還開創性的將錯金的工藝第一次應用到鑄幣上,出現了錯金刀幣,為后世所褒贊。
“大泉五十”銅錢范面范
王莽新朝(公元9—23年)
通長40.5厘米,寬17.3厘米
所謂錢范,是鑄幣工藝中所使用的范模的統稱。該范系青銅鍛造,整體呈鏟形。范體上部有一澆鑄口,范面居中有一澆鑄槽,槽兩側各有九個支槽,每一支槽上有兩枚錢范,共三十六枚,大小形制相同。錢范為圓形方孔,錢文為陰刻篆書“大泉五十”四字。錢范下端中部有一海棠花形豁口,背面正中有兩個橋形把手。
“大泉五十”初鑄于王莽居攝二年(公元7年),終于地皇四年(公元23年),是王莽新朝通行貨幣中流通時間最長,鑄量最大且對其政治經濟影響最深的貨幣,也是王莽貨幣中盜鑄最多的貨幣。
錢范的種類按造型材料分,大致可分為泥質、石質、銅質、鐵質四種,這四種錢范歷代都在沿用,只是在工藝上有繁有簡,不斷改進而已。從形制上看,新莽錢范大致有鏟式狀,盤狀兩種。鏟式錢范具有形制大、錢數多、澆鑄主槽寬、支槽略下斜的特征,與漢武帝以后同類錢范相同,不同的是范面下部出現兩尖足,背部上下有平足,這種設置便于搬動和平放。這件錢范實物的發現,為我們研究新莽錢幣的版式、鑒別“大泉五十”的真偽,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貴樣模,也是研究新莽錢幣鑄造工藝的重要資料。
排版:辦公室
素材:保管部
音頻:吳玉澤(志愿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