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器鑒賞常識
( 一)、玉石的概念及品類
從礦物學角度講,玉石是指硬度為5.5至7度,呈半透明至不透明狀,具有溫潤色澤的礦物的集合體。我國新疆昆侖山、天山山脈及陜西藍田等地為名產地。按其礦物組成性質可分為“硬玉”和“軟玉”兩類,如,我國俗稱翡翠為“硬玉”。但軟玉并非指硬度低的玉石,而是專指透閃石和陽起石的微晶集合體組成玉石總稱。以顏色劃分可分為白玉、黃玉、青玉、碧玉、墨玉、糖玉等。廣義的玉石除硬軟玉外,常見的還有岫巖玉 、南陽玉、瑪瑙、綠松石、青金石、孔雀石、水晶等。對上述石材進行加工雕制的器物,稱為玉器。按用途及器物形制可分為:禮器、裝飾和把玩物品、隨葬品幾類。在玉器加工制作中,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風格和紋飾,了解和掌握各時代的特征,就可以鑒定出它的年代。
(二)、各時代玉器的特點
1.原始玉雕。①河姆渡文化時期的玉器(距今6800—7000年):在玉料選擇上還不嚴格,玉質一般都比較差,從出土情況看有玉和螢石兩種質地。在制作工藝上比較簡單,器身多不飾紋飾,僅琢打磨光,鉆孔亦多偏斜。②紅山文化時期玉器(距今7000—8000年):洪山文化玉器的質地一般是碧綠、淡青或淡黃色,個別有黃褐色。多數專家認定是岫巖玉。表現手法為圓雕、浮雕、透雕、兩面雕、線刻等。造型和題材分為動物行和幾何形兩類。特點是玉器表面不多加裝飾,有少量線狀雕飾。穿孔方法非常別致。③良渚文化時期的玉器:在造型方面,除琮、壁、玦、管、珠、環等以簡單的幾何形狀為主的裝飾品外,還出現了鳥、魚、蟬、蛙、龜等動物形的立體雕刻品。已能碾琢陰線或陽線、平凸或隱起的圖案,出現了云雷紋、鳥紋、蛙紋等繁復精密的花紋。最有代表性的是以“兩眼一嘴”為特征的獸面紋。主題紋飾往往用高低不平的浮雕法表現。再配以纖細的云雷紋或炫紋為地紋。鉆孔主要用管鉆法,也使用實心鉆法。
2. 商周時代玉器。出土和傳世的商代玉器有壁、琮、圭、璋、璜等禮器,戈、矛、戚、鉞、刀等儀仗兵器,斧、鑿、鏟、鋤等工具及生活用具,還有大量玉璜、玦、環、墜、珠、管項飾等裝飾品。商代玉器中出現了和闐軟玉,利用玉料天然色澤進行“俏色”加工,紋飾具有明顯的砣制特點,即中間深,兩邊淺,中間粗,兩邊細。在雕刻工藝上多采用雙鉤隱起的陽線裝飾細部,無論是鳥禽、走獸或是人像,首先突出表現的重點是眼部的特征。并且圖案化和程式化,即“臣”字眼形,少數是在眼部鉆孔,形成透雕。扁平玉雕均為兩面刻紋,紋飾大體相同。玉人所表現的的面部特征都是高顴、大眼睛,具有明顯的蒙古人種特點。以短發式為主,即自頭頂向四周下垂剪齊。西周的玉器,在雕琢技法上,多采用彎形線條雕刻,往往是一面坡下去的,這是西周玉雕的一個重要特點。
3. 春秋戰國時期的玉器。春秋時期主要用極薄的光素小玉片鏤雕成成對的龍、虎等獸形飾片,形象生動真實,同時,用細陰刻線雕琢除雙鉤蟠螭或云紋,較稀疏處加以雕琢圓圈紋,使圖案均勻分布全身。戰國時期傳統禮器逐漸衰弱,佩玉大為盛行。琢玉工具上有較大進步。玉雕器物多在邊線上加陰紋和陽紋邊線。流行的紋飾有雷紋、龍鳳紋、螭虎紋、蒲紋、谷紋、渦紋、勾云紋、柳葉紋、水滴紋、冰字紋、網狀紋等。除少數獸鳥紋飾外,其特點是滿而密,在工藝上廣泛采用減地法。
4. 漢代的玉器。漢代,璧和圭仍作為禮器使用,但璜和琥已只作配飾之用,璜和璋已不制作。其中,壁的形制有了變化,出現了一種在周緣之外另加一組或幾組透雕動物的新形制。漢代,葬玉在玉器中占有很大比例,玉蟬、玉豬雕刻形象生動,概括性手法強,寥寥數十刀已能傳神。后人稱之為“漢八刀”形容其刀法簡練。除此之外,佩玉在漢代玉雕中為數較多,可分為裝飾、實用品兩類。如雞心佩、玉翁仲人、扁平片狀舞人、各種形制的玉帶鉤、玉卯、玉剛卯等。漢代玉印數量也遠比戰國時多,盛行鏤雕螭紐。漢代玉器的圓雕和浮雕題材,一類是幾何紋,一類是動物紋,其特點是:①大量使用谷紋、勾云谷紋、蒲紋,谷紋凸起飽滿,上加發絲紋渦紋,勾云谷紋以發絲線縱橫相連,蒲紋由三向斜槽成六十度交叉,形成六角形。②大量使用高浮雕,最有代表性的是云螭紋。③圓雕動物軀體勁健,肢體、毛發、羽翼的表現手法已趨向寫實。④片狀飾物較多地使用了鏤空雕刻。西漢后期,還出現了使用了密排短陰刻線雕琢動物的肘部、卷云頭以及禽類的羽梢,這種技法是以前所沒有的的。⑤圖案中出現植物形象。其雕刻技法也是采用陰線細刻,彎曲有度。從加工痕跡來看,其陰線刻仍是鉈制,但線溝中磨光,一般在細線兩端及轉角處有毛刺。魏晉南北朝時期玉器的形制和風格有東漢余風,與佛教題材有關的玉雕開始出現。
5. 隋唐五代時期的玉器。唐代玉器是繼漢以后雕琢公益發展上的又一個高峰,其在類型、紋飾上徹底擺脫了商周以來的古拙遺風,著重向寫實方向發展。此時,禮玉、葬玉數量減少,飾物、裝飾品、實用品和藝術品大量增多且雕琢精美。新出現的重要品種有玉帶河各種新型佩飾、墜飾。唐代玉帶多為方形,也有腰原型,邊棱微向內傾,呈面小底大狀,面中心上凸與邊緣同高,玉帶板背面四角有穿孔。另外,唐代玉器圖案紋飾內容豐富,題材多樣。有卷草云紋、蓮花紋、連珠紋等,人物形象有漢人、胡人或西亞人、騎士、文武侍、樂技人等,動物形象有狻猊、鹿、鷺鷥、牛、馬、羊、鷹、雁、孔雀、鶴等,植物形有蓮花、牡丹花、寶相等。雕琢形式多種多樣,在新型佩飾中出現了玉飛天,在技法上除繼續保留運用傳統的鏤雕、圓雕外,大量使用陰線刻,例如:表現動物的腿毛,善用較密集的陰刻線裝飾,無論是粗線還是細線,刀法有條不紊,在造型上注重起伏,強調突出形體的肌肉、動態感,形成唐代在風格上所特有的新格局。
6. 宋遼金時期玉器。宋遼金時期的玉器種類可以歸納為禮器、裝飾品、實用品、藝術品和仿古類,但主要是以裝飾品、實用品和藝術品為主。裝飾品類主要有服飾和實用裝飾品,如玉帶、首飾以及鑲嵌品。宋代在裝飾品中流行童子持蓮的題材,一般為短衣窄袖,手腕代環,有的身穿小馬甲大肥褲,有的行走舞蹈,以執荷葉童子為多。宋元時期,還流行飛天和各種魚形佩。元代玉帶雕琢成鏤雕形式,即透雕。有的四角內凹作海棠狀,一般主題紋飾高出邊框,多作花鳥、人物、動物等紋飾,并運用深雕方法雕刻,稱之為“三層雕”。雕法已由線雕改為剔地雕,這是玉雕史上的一大飛躍。此時期玉制器皿盛行,出現了一個新的類型即文房用具,包括硯、硯滴、鎮紙、筆床、筆架等。供觀賞陳設的圓雕玉人和動植物明顯增多。北宋后期大量出現仿古器,仿漢代螭虎紋帶勾較多。宋代紋飾比起唐代大大豐富,其繼承了唐代的傳統,向富麗繁密形發展,南宋趨于精巧,折枝花卉或花果禽鳥是兩宋以來的新題材。遼金受兩宋影響,但也有地方民族特色,比較豪放。玉雕中出現了海東青捉天鵝和山林熊鹿的圖案,即春水秋山圖案。從北宋起玉雕手法也有新變化,鏤雕的立體感加深,出現了深層立體鏤雕“枝皆剔起,葉皆有脈”。另外,俏色玉在這一時期大量使用,宋、金還有在玉器上刻細字的技法。
7. 元代玉器。元代玉器既有大量的璧、琮、螭、龍飾件等傳統器物,也有雕有虎、鹿、天鵝的玉雕器物。生活用玉器有洗、匜、杯、樽等,裝飾品有帶勾、帶飾板、爐頂和各種玉佩飾。雕刻技法中既有粗也有細,粗的刀法渾厚,頗有仿古風味,細的器物特別細。最突出的手法是鏤空高浮雕刻,有的雕出三四層紋飾圖案。
8. 明代玉器。明代早期玉器多采用鏤空立體的高浮雕進行雕琢,有各種形制。實用裝飾品有各種玉墜、佩飾、掛飾、花形玉鈕和方形玉牌等。玉牌又稱別子,在明清兩代非常流行。明代玉牌子為方形,上部有鏤雕雙夔,下部為方板,兩面浮雕圖案,圖案一般凸起很淺,構圖簡練,有的是一面雕有行草或草書詩句。有的時候把圖案或地子磨成沙地,像磨砂玻璃,稱“碾磨地子”。玉牌子以明蘇州陸子岡制品最為著名。明代玉制器皿大量制作,其中較多的是香爐、文具、盒匣和茶具。玉執壺造型很多,有荷葉式、竹節式、八方式等。藝術品由玉插屏、懸磬、玉山子和圓雕人、獸等。玉人一般雕成溜肩,衣褶紋較粗糙,有較少的弧形衣紋,頭部較大,臉較長,無明顯顴骨,眼、眉嘴多用陰線雕出,小鼻,神態較為豐富。玉雕獸較為粗糙,不大注重細部造型,一般獸頭較小,頭部、面部棱角較多。明代玉雕題材開始出現大量民俗和故事性內容,其圖案常有諧音隱喻之意。如石榴喻為多子,蝠鹿喻為福祿等。明代玉雕技法粗獷渾厚,雕工剛勁有力,前期雕刻技法尚保留有元代遺風,即深層立體雕刻。中期出現分層鏤雕的手法,一般來說,明代玉雕胎體比較厚重,尤其是壺、杯等器壁都比較厚,人物、動物的造型和雕刻也只注重外形而不追求細部加工。另外,這時期的玉雕磨工較差。明代玉質多系色玉、玉根子,羊脂玉較少,仔細觀察玉的表面密布小槽坑。
9. 清代玉器。清代玉器制造的全盛時期是乾隆時期,其在數量、品種、技術、裝飾紋樣上均達到玉器發展的頂峰。清代玉器裝飾品種類很多,出現了翎管、煙嘴、鼻煙壺等新品種,玉佩種類有雙魚佩、斧形佩、雞心、盤繩、螭首佩等,還有成組的掛佩。器皿類有杯、盞、執壺、盤、碗、碟、盒、缽等。玉杯樣式有荷葉、斗形、高足、鐘式形,單柄杯一般為龍螭柄,雙柄杯有雙龍、雙花耳,也有變形的雙夔龍耳。碗盤胎體很薄,造型多樣。文房用具有硯、鎮紙、筆管、筆架、筆洗、水盂、硯滴、墨床、筆床、臂擱、印章、筆筒等。藝術品中出現大量圓雕陳設器物,如:山子、如意、掛屏等,還有圓雕各類人物、動物等。此時的玉器制作有愈來愈大的趨勢。隨著仿古風氣的盛行,仿古風格的玉器大量出現,有的用新玉料雕琢古代的造型,有的則用舊玉料改制。一類是仿古彝等青銅器造型風格,一類是仿漢玉。有時在一件器物上同時并存龍山、西周、宋代三個時期的紋飾。除此之外,在玉器雕刻上大量采用歐式圖案,用做仿痕都斯坦玉。清代玉雕善用凸起很高的高浮雕或出廓的龍鳳、螭之類,所雕線條極為精細并且拋光很好,不露砂碾的毛刺,同時,在玉器上雕刻文字方面也達到很高水平。圖案紋飾總體風格比較繁復。
(三)、玉器的鑒定要點
僅以龍紋為例。新石器時期的龍紋,龍首長,似馬頭,吻部前伸略上翹,無耳,長角后披,菱形眼,通體為圓柱形,大多數光素無紋,少量點綴網紋。
商代龍身似蛇而短,尾部呈勾卷狀,只雕一足,頭有獨角似柱形,眼睛多為“臣”字眼、目雷紋或斜方格眼。龍身上的紋飾由重環紋、單環紋、云雷紋。
西周龍身變細長,身上紋飾線條多彎形或弧形,龍背部出現的脊齒比商代時密些,龍的柱形角消失,代之以像頭發樣的角,還有云紋式的耳形角,“臣”字眼的眼角拉長,有的拉長后再卷勾。春秋戰國時期龍體更趨伸長呈曲折形,似字母“S”形,龍身雕琢婉轉自然。戰國時龍角基本消失,而由云紋式耳朵代替,龍眼已見不到“臣”字形,開始出現單線或雙線雕的圓形眼、丹鳳眼和渾圓方形眼。雙線雕手法是外圈纖細,內圈線粗,使眼睛突出。
漢代龍紋盤旋曲折,即便是片狀,也要把四足雕琢出來,角近似鹿角,有的勾卷,有的分叉后再勾卷。眼睛多杏核眼加長眼梢,眼皮下垂。龍身開始出現飛翼,小腿邊沿用短陰刻線表示茸毛。
唐代龍身似一條粗大的長蛇,四腿四爪,身上開始出現鱗紋狀紋飾或斜方格紋,禿尾,嘴大,張開后嘴角超過眼角,小腿關節處有山羊胡子狀腿毛。在龍的周圍也增加了輔助紋飾,如朵云紋。
宋代龍的頭部形狀與唐代基本相同,龍嘴不超過龍眼,一般在眼睛的2/3位置。雕工線條硬,嘴往往出現棱角,上嘴唇翹得很高,下唇微微翹起,龍額后面開始出現兩根細長角,角盡頭往上卷勾。宋代龍素身的多,在身體兩側用陰線刻劃出兩道邊以突出龍的形象。龍腿較長,尤其是后腿曲折度大,關節處有勾形腿毛,在小腿部位有短隱線表示汗毛。尾巴尖出現了類似火焰狀的裝飾物。輔助紋飾出現了龍紋旁邊有山石作陪襯的圖案。
元代龍眼睛為丹鳳眼,粗眉緊靠在眼上部,給人以壓迫眼睛的感覺。側身龍兩只眼睛同時刻在一面,龍發細長向后漂浮,還有一種是向后漂浮后發梢再向前沖,另有一種是龍發分成三段向后漂浮。龍的軀體呈細長頸,鼓腹,禿尾,龍頸用粗陰線斜刀斷開,這是元代玉雕的一個突出特點。龍身有素光和有鱗兩種,龍爪多為風車狀,一般為四爪。
明代龍頭刻畫得刀口深,臉雕得又長又寬,大都側面臉,兩只眼睛在一面,為圓眼,是用小管鉆鉆出的圓深槽,以中間的小圓乳釘為睛,俗稱“蝦米眼”。發型是短發,從根部就往上沖。小腿關節后面出現山羊胡子狀腿毛。爪為風車狀,有四爪、五爪龍?;旧峡床坏剿厣睚?,整個身體用斜格紋表示龍鱗,尾部有云紋或火焰狀裝飾。
清代龍的頭額寬闊飽滿,龍角距離也寬,龍頭比明代短,發型不規律,好像從頭的四周長出。眼睛與明代做法相同,但在乳釘四周又加打磨,比明代更加細致。眉毛出現鋸齒,腮部也用鋸齒紋表現。鱗紋更寫實、更形象化了,尾部裝飾種類多樣化。如楓葉、火焰、鋸齒形等。龍爪為三至五爪,但雕刻手法較軟